设为首页|English Version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交大概况 >> 学校标识 >> 正文

校歌

发布时间:2015-02-05   作者:   点击数:

2005年4月4日,西安交通大学决定启用校歌。这次启用的校歌,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,歌词与曲谱保留了原貌。这反映了当代交大人充分肯定这首校歌的思想境界与文化价值,尊重历史,继往开来的务实态度。

我校自1896年创办以来,受形势变化与隶属关系的影响,学校多次更名,因而历史上也创作和吟唱过多首校歌。譬如,1897年有南洋公学师范院院歌--《警醒歌》,1909年有《邮传部高等实业学堂校歌》,1915年有《南洋大学堂校歌》,1926年有《交通部南洋大学校歌》,抗日战争时期又创作了新的《国立交通大学校歌》。以上校歌,除1915年的校歌是对1909年的校歌歌词稍作修改之外,还未出现过完全采用、传唱前校歌的先例。

我校当前决定启用的校歌,是上个世纪40年代创作于抗日战争时期的《国立交通大学校歌》(以下简称《校歌》)。校歌是时代精神的缩影。1937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,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。8月13日,日军大举进犯上海,11月日军占领上海,徐家汇校舍为日寇强占,我校被迫迁入法租界,借震旦大学与中华学艺社部分房屋继续办学,交大人与日本侵略者继续展开着各种形式的顽强斗争。国难当头,匹夫有责,民族危亡的历史氛围,无疑构成了我校校歌产生的时代大背景。1942年,教育部令渝校为国立交通大学本部,任命吴保丰(嘉谷)为代理校长。1943年4月校庆前夕,吴保丰校长为激励交大人的爱国热忱,在"四十七周年校庆纪念刊"上发表《校歌》,重申了交大的办学理念、特性、精神与传统。

查阅目前仅存的校史文献,可知这首《校歌》出处有二:一是刊登于1943年4月出版的"四十七周年校庆纪念刊"--《交大概况》之中,由交通大学(重庆本部)编印;二是刊登于1944年1月出版的《交大友声》(第一期)之中,由国立交通大学与交通大学同学会联合编印。这两个刊物都将《校歌》特意放在首页位置,均署名萧友梅作曲。歌词分为两段:

“美哉吾校,真理之花,青年之模楷,邦国之荣华,

校旗飘扬,与日俱长,为世界之光,为世界之光。

美哉吾校,鼓舞群伦,启发我睿智,激励我热忱,

英俊济跄,经营四方,为世界之光,为世界之光。”

“美哉吾校,性灵泉源,科学之奥府,艺术之林园,

实业扩张,进步无疆,为世界之光,为世界之光。

美哉吾校,灿烂文明,实学培国本,民族得中兴,

宇土茫茫,山高水长,为世界之光,为世界之光。”

《校歌》的主题思想可概括为三点:(1)交大以培养追求真理、振兴国家的优秀青年为教育目标,要求交大学子能担负起鼓舞同类(群伦:同类),启发民族睿智的责任,激励热忱,英俊济跄(济跄:仪容敬慎貌。语出《诗经·小雅·鼓钟》:"济济跄跄,絜尔牛羊。"),经营四方,为推动世界文明而大放异彩;(2)交大以振兴中国的科学、艺术、实业为办学方向,旨在成为民族性灵的泉源、原始创新的基地,依靠"实学"或厚重的专业知识来夯实国家的基础,复兴中华民族,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而大放异彩;(3)一代代交大学子,承前启后,继往开来,以母校为美,以母校为荣,校旗飘扬,山高水长(比喻品格高洁,流传久远),交大历史与交大传统将与日俱长,进步无疆。无疑,以上思想与我国当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是一致的。

《校歌》的曲作者--萧友梅(1884~1940),字思鹤,广东中山(原香山)县人。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教育家、作曲家。1927年与蔡元培等人在上海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--上海国立音乐学院,任教务主任。他致力于音乐教育事业,为创立和发展中国近代专业音乐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,生前还创作了许多表达爱国思想的歌曲,其论著已辑成《萧友梅音乐集》。

公布《校歌》时只署名作曲者而缺失作词者,显然另有隐情。分析零星文献,《校歌》的歌词很可能出自我校国文系主任陈柱之手。因为同期由萧友梅作曲、陈柱作词的《上海市吴淞中学校歌》,其歌词与我校《校歌》有惊人的类似之处。《上海市吴淞中学校歌》的歌词是:"江海之旁,城镇之乡,黉(hong)宇峨峨,多士跄跄,几经变乱,终焉见臧。永矢勿懈,为我校之光,为学术之光,为民族之光……"可见,两首校歌的韵脚相同,歌词均以四字句见长,而"为世界之光"与"为民族之光"句式相似,前者以贡献全人类为己任,更符合一所知名大学的实际地位。

陈柱,字柱尊,广西北流人,是著名的国学家。他1912年毕业于南洋大学堂(即交通大学前身)附属中学,是唐文治的得意门生,稍后肄业于交通大学电机科,1929年任交大预科国文教员,1930~1939年担任交大国文系主任、教授,为南社社员。陈柱以诗词擅长,在我校各种刊物及校外报刊上经常发表诗词作品,时常与名人唱和,为他人诗集撰写序跋,著有《待焚文稿》一集、二集等,国内颇具影响。

在校歌的鼓舞下,交大坚韧不拔地履行着"鼓舞群伦"、"灿烂文明"、"英俊济跄,经营四方"、"实学培国本,民族得中兴"、"为世界之光"的神圣职责。交大学子以校歌中"青年之模楷,邦国之荣华"为鞭策,努力实践着自己的宏伟理想与抱负。"美哉吾校",也深得历届校友的认同、爱戴与呵护,1943年9月,交通大学同学会通过响应"为母校献金运动",纷纷慷慨解囊,共捐款689700余元,远远超过了原定筹款40万元的目标。

值得一提是,台湾新竹交通大学1975年曾用的校歌沿用萧友梅的曲谱,而歌词作了较大的改动,其歌词是:"美哉中华,诞育异葩,吾校启新运,灿烂若朝霞,济济跄跄,沪渝平唐,为经世之学,夺天工之长。开物成务,播化明伦,乘桴兴宝岛,击楫复神京,作教上庠,理工管航,为经世之学,夺天工之长。"歌词除"为经世之学,夺天工之长"包含攀登科学高峰的寓意外,"美哉吾校"改为"美哉中华",内涵了一个中国的宗旨,而"沪渝平唐",其中"沪"指"沪校","渝"即抗战时以"渝校"为交通大学本部,"平"指北平(京)学校,亦可兼指抗战时迁至贵州平越的交通大学分校(主要由唐院、平院组成),"唐"指唐山学校,四个字概括了交通大学分分合合、颠沛流离、饱经沧桑的校史沿革。惟愿台湾校友,能够化"击楫复神京"为凝聚力,两岸携手,变干戈为玉帛,为促进与实现中国的完全统一作出积极的贡献。

记住历史是为了启迪未来。《校歌》是学校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,是学校优良传统与办学特色的象征。2005年全球隆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与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,也是我校110周年校庆的前夕,学校决定启用抗日战争时期的《校歌》,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,就像国歌仍沿用义勇军进行曲一样。让我们永存忧患意识,自强不息,励精图治,高唱《校歌》,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为世界之光,向着创建世界知名大学的宏伟目标,奋勇前进!

关闭